儿童青少年近视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问题,受多重因素影响,青少年视力健康每况愈下。2020年,教育部对九省份部分学生的一项调研显示,与2019年底相比,半年来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.7%,其中小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5.2%,初中生增加了8.2%,高中生增加了3.8%。近日,教育部发布了我国2021年教育工作的40项重点任务。其中明确提出,2021年,各地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要比2020年下降0.5或1个百分点以上。
当平行光线进入眼睛后,通过角膜、晶状体折射,焦点落在视网膜前,产生近视。近视分为轴性近视和曲率性近视。轴性近视指的是眼轴变长,焦点落在视网膜前产生的近视。曲率性近视,指的是角膜或者晶状体的曲率增大,导致光的折射能力过强,使得焦点也落在视网膜前,从而导致近视。
导致近视主要有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。
(1)遗传因素:和父母双方都没有近视的孩子相比,父母单方近视的孩子发生近视的几率要高出2.1倍左右;而父母双方都有近视,孩子近视的几率则要增长到4.9倍左右。尤其高度近视,遗传几率更大。
(2)环境因素: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是“室内”及“近距离用眼”,学龄前儿童如果每日阅读时间超过2小时,近视发病几率高2.16倍,如果每周阅读书籍超过2本,近视发病几率高3.05倍,但缺乏户外活动比近距离用眼更有杀伤力,因此,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尤其重要。
“假性近视”就是由于用眼过度,导致睫状肌的调节痉挛,晶状体厚度增加,看远处物体会暂时性的模糊不清。
判断真假近视,可进行“散瞳验光”或者“雾视法验光”鉴别筛查。放松睫状肌后,还是有近视度数,是真性近视;没有近视度数,则可能是假性近视。
研究显示,眼轴过长、角膜和晶状体状态改变导致的近视,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。也就是说,近视是无法治愈的,现阶段可通过低浓度阿托品、户外活动、OK镜、离焦硬镜及软镜、功能性镜片等进行干预。
0-300度为低度近视,300-600度为中度近视,高于600度为高度近视。高度近视有很强的遗传倾向。研究表明,决定最终近视度数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为:发生近视的年龄和初发近视的度数。高度近视的视网膜并发症是一项全球性难题,在此提醒高度近视患者,要尽量避免剧烈运动。
现在近视手术不断更新换代,技术也不断改进,但近视手术只有满18周岁才能做。由于儿童青少年眼球未发育完全,所以需等成年以后,根据眼部条件由医生评估是否可通过手术治疗。
除了大家熟知的“胸离桌子一拳远,眼睛离书一尺远,手离笔尖1寸远”的正确用眼姿势外,“户外活动”也相当重要。保持每天2小时、每周14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,可让青少年近视发生率降低10%以上。自然光照促进人体释放多巴胺,而多巴胺能抑制眼轴增长,从而控制近视的发生和发展。另一方面,自然光照有利于钙、铬等物质的吸收。钙、铬是保证眼球壁硬度及韧性的重要元素。最后提醒大家,合理膳食,增强抵抗力也能帮助孩子预防近视。